國立臺灣博物館北門館園區自2020年4月28日起試營運,7月7日會正式對外開放!範圍涵蓋昔日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古蹟,約為1919年至西元1943年代間逐步建成,包含廳舍、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工務室、電源室、食堂等6座建築物
本次參觀重點「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廳舍,是臺灣日治時期的官營鐵路專責機構,除了欣賞古蹟之美外還有鐵道文化常設館供參觀,鐵道迷千萬不能錯過!
由於參觀報名每場次都只有20個名額,當每週二、四、六上午 09:30系統開放報名時,名額總是瞬間秒殺,Jerry很幸運能參加並帶來第一手資訊~
國立臺灣博物館北門館位於台北捷運松山新店線(綠線)北門站2號出口旁,一旁是清代機器局遺構-東側圍牆
大夥在北門館(鐵道部)廳舍入口集合
「認識北門館」第一場報到時間上午9:45,參觀時間約一小時
大夥報到後在棚架下等候,導覽人員說要等人到齊再一起入內參觀
報到處棚架所使用的支架,是取自現地的鐵軌遺跡,距今有100多年歷史,難怪鏽蝕嚴重,以鐵軌堅固耐用的特性,拿來支撐棚架卻是安全無虞
從棚架往外望可見二棟建築物,右邊「食堂」為1932年完成,左手邊新式建築不知是否為博物館辦公室?
2006年底臺北捷運松山線在整地時,發現了清代機器局部分遺構,而這些清代石板道亦為臺北僅見,特別框起來保存
清代石板道由長條石板與鵝卵石相間鋪設而成,高度較一旁柏油路面低很多
這座「紅磚小屋」昔日為藥品倉庫,是一座工整小巧的紅磚建物,園區因而捨不得拆除而保留下來,但部份窗框紅磚毀損卻以水泥掩蓋,實在不甚雅觀
紅磚小屋旁是清代機器局遺構-東側圍牆遺跡
園區內還有許多當時開挖出土的「唭哩岸石」,這是早期台北府城牆的重要材料
北投唭哩岸山蘊藏了豐富的寶藏「唭哩岸石」,這些「唭哩岸石」是建築城牆或排水溝等的適合材料
大夥到齊終於可以入內參觀了
首先,介紹「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廳舍,主結構為磚木構造,建於1915~1920年間,外廊樓板採用鐵軌混凝土構造,正面以兩座塔樓塑造主要入口意象
屋面為石板瓦,一樓及二樓設有陽台,這是東南亞熱帶地區殖民建築樣式共有的特徵
為修復塔樓屋頂,台灣博物館自日本雄勝進口3000片石板瓦,此批石板瓦和日前修復東京車站石板屋頂相同
華麗橢圓形的勳章裝飾,橢圓蛋面配上漩渦狀花紋及綵帶框,增加了壁面的裝飾趣味
壁龕式窗位於大門兩側,設置仿希臘風格柱子,並由一個M字形的長條橫樑來跨接,柱頭有漩渦及草葉狀裝飾,屬於「科林斯」柱式設計
紅磚配上拱門設計,簡單又大器
踏入鐵道部廳舍內,映入眼簾是弧形天花板及柱列界定大廳空間,磨石子地板及灰泥雕塑的天花板,曾是華麗的迎賓空間
木作中央大樓梯更添復古的風格
Jerry忍不住多拍幾張照片
樓梯頭有精美木雕紋路裝飾
進入側廳的氣派拱形出入口
回頭望向入口處,由於鐵道部廳舍就位於延平北路與忠孝西路口,外部並無圍牆區隔,所以這扇大門以後應該也不會輕易開啟
連接各側廳舍的長形走道,二旁就是鐵道文化常設展的展示空間
走上二樓,天花板有更多的灰泥雕塑紋路,為偌大空間增色不少
由二樓往下望的梯間
二樓會議室內有台灣少見的橢圓型天花板
這種高難度的立體橢圓形天花板,就算在日本會製作師傅也非常稀少
華麗的柱頂雕塑連台灣盛產的水果「鳳梨」都隱身其中,有沒有發現二棵鳳梨呢?
原部長室內華麗的花紋泥塑天花板,在修復前毀損的相當嚴重,施工團隊還運用科學方法來還原精緻的泥塑作品
欣賞完鐵道部廳舍的建築,接下來介紹台灣博物館在此佈展的「鐵道文化」常設展
鐵道旅館於1907年夏天開始動工,1908年10月落成,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直營,是台灣第一座、也是當時唯一的一座西式飯店
鐵道旅館建築是由松崎萬長等人所設計,本體為紅磚砌成,為德式建築,內部有挑高大廳與吊燈等設施,是當時非常高級的飯店
飯店內從餐廳的刀叉到房間的瓷製馬桶,都是英國的舶來品,更顯飯店的豪華等級非凡
餐廳內情境造景
飯店內還有西洋樂隊LIVE秀,賓客可隨之起舞
西洋樂隊LIVE秀詳細介紹
1945年美軍大轟炸,使鐵道旅館毀損嚴重
整理古蹟時發現許多珍貴文物,都在這裡保存下來
曾經讓修復團隊糾結的珍貴史料,到底要保留或捨棄?
金庫展示區
金庫裡裝些什麼?
非常厚重的金庫與保險箱
台灣鐵路的百年紀事,紀錄台灣鐵路的演進
從早期的蒸氣火車演進至高鐵列車
科技進步也將北高拉近成為一日生活圈
早期使用的手提煤油燈
各種車票展示
台灣鐵道路線演進
各式車票製作及展示
台灣火車發展史,有許多早期的火車樣式
火車車廂造型展示
很復古的莒光號、觀光號及光華號火車的列車名板
餐車內的擺設
小巧可愛的勝利號列車,雖然只有一節車廂,相信是台灣發展觀光的好幫手,不要只是靜態展示喔
光華號與光復號列車
復刻木製車站大廳,有售票口、行李房及剪票口
早期沒有手機、BB call的年代,只能靠車站黑板留言互通款曲了,早期車站也是許多悲歡離合的場所
候車月台
車站內辦公室模樣
接著繼續到二樓參觀吧
這裡還有更精彩的鐵道展示
這裡介紹鐵道建築之美,如火車車庫、隧道及橋樑等重要設施
日治時期台灣共有六座扇型車庫(台北、新竹、彰化、嘉義、高雄、高雄港),目前僅剩彰化還保存扇形車庫
早期台北車站週邊的城市模型,連燈光、火車移動與聲響都維妙維肖,記憶中的大同看板又回來了
火車模型真的會跑喔
這個火車模型非常巨大,連扇形車庫運作及昔日台北車站、北門週邊街景也復刻的相當精彩,非常值得一看
隧道也佔有鐵路發展重要的地位,台灣有許多隧道已轉型成為單車隧道
磚造橋與鐵橋展示
團隊也將辛苦修復的石膏裝飾模型加以展示,讓大家體會藝術之美
閉塞器教室,古老「電氣路牌閉塞器」,這是早年鐵路單線運轉區間,為維護火車行車安全,站與站之間只准許一趟列車的行駛,為列車通過的「通行證」
各種鐵路號誌都搬進展場中,厲害了
1935台灣博覽會-異論現代
展示內容有賴各位來現場觀賞囉
準備下樓到戶外參觀
另一角度欣賞鐵道部廳舍之美
走道連接至「八角樓」
位於鐵道部的正中央的「八角樓」為1919年完成,實際功能是廁所,這也是如廁環境分離的進步衛生觀念
八角樓內部展示
為了怕有人真的在古蹟上廁所,館方於八角樓不敢裝上小便斗,真是有趣呀
這是大號的空間
「電源室」始建時間早於1925年,承重磚牆、洋式木屋架,日式棧瓦屋面,磚牆外側有扶壁柱。最早做為電池的充電機房,為了散熱與排氣,在屋頂上設有兩處凸出的木造「太子樓」
工務室為1925年~1942年完工,這裡是昔日鐵道部為因應業務成長而增設的辦公空間
這座戰時指揮中心建於1943年太平洋戰爭時期,為因應美軍空襲的防空避難設施,採鋼筋混凝土構造
1957年增建外圈結構及通風設備,外觀上成為特殊的尖錐形造型防空洞
鐵道部廳舍最後方的食堂邊原有一座廚房,現已不復存在
只有短短一小時的參觀,大夥意猶未盡的走回報到處,期待正式開館再來參觀囉
~.~.~.~.~.~.~.~.~.~.~.~.~.~.~.~.~.~.~.~.~.~.~.~.~.~.~.~.~.~.
國立臺灣博物館北門館(鐵道部)園區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北路一段2號(塔城街及忠孝西路一段交接入口處)
電話:(02) 2382-2699 分機417、469
備註:北門館(鐵道部)目前每週二、四、六,一日三場,進行試營運「認識北門館」
須事先報名,請點這裡
~.~.~.~.~.~.~.~.~.~.~.~.~.~.~.~.~.~.~.~.~.~.~.~.~.~.~.~.~.~.